“十一五”时期,我院荣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成功举办了建校五十周年庆典;获批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贡献率不断提升,社会知名度不断扩大。“十二五”到2020年是我院建设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学院亟需提升办学层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新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教育强省”和“高教强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宝鸡将建成关天经济区的特大城市和副中心城市;这些都为学院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学院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提高质量,提升层次,强化特色,完善治理结构,实现科学发展,是学院在“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的主要任务。为此,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重点;坚持以提高质量求生存,以提升层次求发展,以鲜明特色求地位,以服务地方求支持,促进学院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二)办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兴校,文化铸校;强化内涵,突出特色;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以更清晰的发展思路、更强烈的质量意识、更开放的办学视野、更务实的工作作风,强化内涵建设,优化各种资源,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办学层次,促进学院和地方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二、发展定位和发展模式
(一)发展定位
1、办学类型定位: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的教学型大学。
2、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3、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宝鸡,服务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使学院成为陕西西部基础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4、学科建设定位:建设协调发展、相互支撑、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和优势明显、竞争力较强的学科群。
(二)发展模式
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兼顾高职教育,稳定继续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三、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1、实现研究生教育。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办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的检查验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研究生教育,提升办学层次。
2、筹建宝鸡大学。加强校地合作,加大投入与建设力度,基本完成国家大学设置规定的主要指标建设任务,增强办学实力,为建成宝鸡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分为“三步走”,实现发展目标。2011—2013年,提升办学层次,实现研究生教育;2014—2018年,强化质量和特色,增强综合办学实力;2018—2020年,积极争取,更名为宝鸡大学。
到2020年,把学院建成一所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社会满意、省内外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多科性大学——宝鸡大学。
(二)发展战略
1、质量立校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和永恒主题。要始终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构建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长效机制”为导向,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人才强校
人才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按照“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适应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为目标,以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主线,以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保障”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运用“以需引才,制度用才,环境留才”的人才队伍管理模式,正确处理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人才高地,培养和造就一支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及教学名师。注重人文关怀,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保障人才队伍质量稳步提高。
3、学科兴校
学科建设是高校科学发展、提升层次的关键因素,是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要以内涵发展为导向,按照“优化学科体系,壮大学科队伍,锻造学科团队,强化学科优势,彰显学科特色,打造学科精品,提高学科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工作思路,整合学科资源,建立富有活力的学科体系,加大学科带头人培养引进力度,形成“学科带头人+科研团队”的学科队伍模式;做大做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加强学科平台建设,继续实施科研项目带动战略,强化科研精品意识,推出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拓展科研领域,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提高学科服务地方水平,提升对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4、特色名校
特色办学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高校社会声誉的重要途径。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以“继承、凝炼、培育、发展”为特色建设方针,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特色发展原则,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服务地方特色以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吸收以周秦伦理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髓的育人特色,培育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特色。同时,要与时俱进,继续凝炼、丰富和创新特色,不断借鉴、整合和发展特色,打造特色品牌,增强学院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5、文化铸校
大学文化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软实力”,是增强高校的感召力、内化力和熏陶力的重要资源。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遵循大学文化发展规律,按照“服务科学发展,推动改革创新,弘扬大学精神,提升文化品位”的思路,深入挖掘学院的文化资源,继承优良办学传统,秉承“博文明理,厚德尚能”的校训,弘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立心立命,勇于担当”的大学精神,打造学院文化品牌,形成学院文化力量,营造学院文化氛围,建设“探索真理,引领社会,崇德尚礼,和谐包容;以人为本,开放创新”的大学文化,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铸造和提升学院的办学品位。
6、服务地方
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赢得机遇,加快发展,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要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服务方针,紧紧围绕“西部强省”、“教育强省”、“高教强省”以及“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等地方发展战略,继续实施《学院服务地方十年行动计划》。利用区位优势和智力优势,强化服务地方的意识和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积极与地方建立共生共荣的关系,实现与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关注和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贴近地方发展实际设立科研项目,开展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活动,使学院发展的优势得以延伸、彰显,生存与发展空间得到拓展,不断提高学院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决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四、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创业和就业竞争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会满意程度较高。在校生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竞赛和活动成绩优良;考研录取率不断上升;学生毕业率和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1%以上,保持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2、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到教师队伍的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队伍的30%以上,副教授及其以上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40%左右,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在99%以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满意度高。培养和遴选硕士生导师30-50名,新增省级教学名师5名,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3名,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8名。
3、学科建设
构建科学合理、富有活力的学科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科水平和学科竞争力。将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成本学科领域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获批3个以上省级重点学科,力争获批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获批20—3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20项左右省部级科研项目,年均对外获取科研项目经费600万元以上;获得30项左右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15项专利科研成果,力争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
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办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验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研究生教育,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地理学3个一级学科及相关的12个二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到“十二五”末,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达到6个,二级学科达到20个以上。在顺利开展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专业型研究生培养。
4、专业和课程建设
以重点学科为平台,以建设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为目标,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布局与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进一步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将教师教育专业建设成为精品专业和品牌专业;加强工科专业建设力度,将工科专业建设成为重视基础和能力培养的优势专业;积极建设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逐步形成优势学科专业群,力争再建成2—3个省级以上特色专业;在2015年,本科专业数达到60个左右。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以改革课程内容为主的课程建设,强化公共基础课、综合素质选修课建设。以专业主干课为核心,强化课程群建设。力争再建成3—5门省级精品课程;获批4—6项省级教改项目,获得3—5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力争获批3个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5、实践教学
突出技能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验室建设,加大教学实验设备设施投入力度。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开出比例。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拓展工科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建成工程实训中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管理研究。
6、图书情报资料
充分发挥图书情报资料工作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加强图书情报资料建设,优化藏书结构,提高藏书质量,加大电子资源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不断提高《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提高论文的转载率和引用率,扩大学术影响,使之成为展示学术实力的平台。《西部论坛》继续坚持为西部发展服务的办刊宗旨,成为有一定声誉的出版物。
7、办学规模
坚持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2015年,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数稳定在20000—22000人左右,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达到150—200人左右。继续教育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项目的培训工作。
8、后勤保障
继续推进后勤改革,构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为主要特征的后勤保障体系;不断推进后勤集团内部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办好学院相对控股、教职工自愿入股、兼顾公益与效益的公司制后勤实体;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师生员工提供高质量的后勤保障服务。
9、校园基本建设
建设综合球类训练馆、游泳馆、综合教学楼、实训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综合办公楼和学术交流中心以及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公寓,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继续完善新校区校园建筑的功能,对新、老校区的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建设主题文化园林景观,做好校园美化、绿化工作,建设园林化、生态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
10、办学效益
加强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拓宽办学经费筹措渠道,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到2015年,力争使教职工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五、主要措施
(一)继续解放思想,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
将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一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基本方针,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二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以育人为根本,树立人人成才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三是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始终坚持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思想不动摇,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的思想不动摇,坚持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不动摇,强化“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导向教学,制度规范教学,教师认真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舆论宣传教学,经费保证教学”的良好氛围,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完善“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构建学院与政府、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鼎力支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学院科学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在学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法律咨询室在依法治校中的作用。实行岗位聘任制,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在条件成熟时,实施专业整合,设置二级学院。
(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以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快人才发展机制和政策创新,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和政策激励机制,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以博士为主的高学历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做好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工作,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水平;进一步营造尊重教师、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提高人才使用效能,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加强干部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效率意识;提高管理干部的思想素质、决策水平与科学管理能力;深化干部管理制度改革,构建以业绩为主、以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推动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能,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乐奉献的管理干部队伍。提高后勤服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实效性。
(四)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开展研究生教育
进一步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加大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统筹规划,构建与研究生教育需求相适应的学科建设管理理念、体制机制、规章制度和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学科建设“六大工程”,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凝炼学科方向,以省级、院级重点学科为龙头,促进带动多学科协调发展,提升整体学科实力。进一步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优化学科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力度,打造科研团队,在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均形成创新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学科带头人+科研团队”学科队伍模式。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所的骨干带头作用。进一步树立科研精品意识,继续实施科研项目带动战略,精心组织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鼓励联合攻关、重点突破,推出一批水平高、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获得高层次科研奖项。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突出区域特色,加强周秦文化、关陇方言与民俗、陕西文学、区域经济、防灾减灾、渭河治理、太白山中草药、秦岭植被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紧扣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强校地校企间的深度合作,建立科研服务地方的长效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培育学科特色,形成学科优势,衍生学科增长点。优化学科环境,广泛深入开展学术交流,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高质量完成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做好研究生培养的准备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管理制度,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立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作,实现研究生教育的良好开局和稳定发展。
(五)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和完善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长效机制。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能力培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改革课程考试方式。继续实施素质教育和学年学分制,强化学籍管理。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材建设。重视基础教育研究,增强师范教育对基础教育的适应性。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学习规律,探索人才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和途径,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讲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继续实施“素质教育拓展计划”,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坚持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力争使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
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教育指导力度,拓展实习与就业基地,健全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以创业带动就业,最大限度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保持就业率的稳定。要继续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完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资助体系,多渠道、多形式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要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畅通、快捷、有效的沟通机制。
(七)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大学文化品位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围绕人才培养中心,遵循大学文化发展规律,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弘扬优良办学传统,提炼大学文化精神,建设“探索真理,引领社会;崇德尚礼,和谐包容;以人为本,开放创新”的大学文化。积极实施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四大工程”,弘扬学院校训和大学精神,以“团结、敬业、勤奋、创新”的优良校风、“崇严、重导、求精、探新”的良好教风和“学勤、行思、尚真、务实”的浓厚学风引导和激励师生员工开拓创新,成人成才。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调整校园文化活动布局,扩大学生参与面,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层次和影响力。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鼓励、规范、引导学习型、科技型、创新型学生社团活动,营造和谐奋进、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建设催人奋进的学院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氛围、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形成具有深厚底蕴、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不断提升学院大学文化品位、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八)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全面推进交流合作
构建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良性互动关系,充分发挥学校人才、智力和科技等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教师互派、学者互访、学生交换等项目上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着力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加强与各地校友会的联系,充分发挥校友会及校友资源的作用。
(九)深化后勤改革,提高服务质量
继续坚持高校后勤改革方向,坚定改革信心,加强机制创新,完善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强化职业道德,端正经营理念,加强技术培训,增强员工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后勤集团和公司真正办成有利于学院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学院安全和稳定,有利于为教学科研服务,有利于学院根本利益和师生切身利益的后勤服务实体。
(十)完善校园建设,优化校园环境
按照适度调整、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新校区后续建设。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全面提升校园绿化档次。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建设一个既能满足当前需要,又能满足持续发展需要的优美校园。
(十一)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学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要。以建设“和谐向上的大学精神、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和谐开放的校园文化、和谐活跃的学术氛围、和谐共进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和以“心齐、风清、气正、劲足”为主要目标的和谐校园。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提升师生员工身体健康水平、凝聚力和生活品质。构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管理机制。加强以保卫干部为主体的队伍建设。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不断提升校园治安管理水平。以大学文化建设为抓手,将和谐校园、平安校园与文明校园建设紧密结合,推动新一轮“省级文明校园”创建活动。
附属中小学要稳定规模,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为教职工解除后顾之忧。
(十二)着力加强党的建设,为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不断深化党建理论研究,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形式,将学习、研究和实践融入学院发展的工作之中,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把广大干部培养成学习型干部,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兴校办学能力。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建工作始终,推进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探索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形式,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进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坚持不懈地抓好勤政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加大廉洁从政教育和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力度,加大对干部监督和反腐倡廉的制度创新力度,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为政清廉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握活动主题,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设计活动载体,整合各类活动资源,在全院形成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良好氛围。
积极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等优势,团结、动员、引导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成员等积极为学院发展献智出力,多做贡献。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工作,关心离退休同志生活,发挥好离退休同志的作用。做好工会工作,发挥工会维护、建设、参与和教育的职能及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学院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做好共青团工作,加强团组织建设,活跃团组织生活,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未来五到十年,是学院建设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高质量完成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任务并胜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办验收,实现研究生教育,提升办学层次和强化质量特色,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筹建并更名为宝鸡大学,是历史赋予文理人新的两大历史任务。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对我们提出了新希望、新动力和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强化质量意识、特色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指导和院党委的领导下,弘扬宝文理大学精神,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实现学院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